□晨報記者 徐 運 通訊員 張照霞
  人類嚮往的生態城市應該是鳥語花香、水流清澈、空氣恬淡、綠樹成蔭,在生態系統中,各個因素環環相扣,合理運行達到能量守恆的狀態。但是由於人類的過度干擾,打破了平衡狀態,出現了種種的城市問題,如霧霾、沙塵暴、水污染、珍惜物種滅亡、生物多樣性受損等。在受損的城市環境中,生態技術的應用可以緩解這些人類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,有利於可持續發展。
  ■生態處理技術
  2010年5月,上海世博會開幕,後灘公園綜合運用了濕地水體凈化技術、雨洪管理技術、節水型灌溉技術等生態技術。進入後灘公園的劣質五類水,通過沉水、梯田狀水渠、沸石凈化三道物理凈化程序,再經過植物和魚類的生態“濾網”,達到三類水的標準。凈化後的水,可供世博園區使用,如廁所沖洗用水、灌溉用水等。
  生態處理技術,不但可以凈化水體,而且可將固體廢棄物變廢為寶。如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,市民將紙質、玻璃製品、金屬製品、塑料製品,區別於廚餘垃圾分類投放,經過再利用技術處理。每回收1噸廢紙可造好紙850公斤,節省木材300公斤,比等量生產減少污染74%。市民的積极參与可使廢物變寶,從而使生態系統達到健康循環的目的。
  生態處理技術還能有效解決空氣污染問題。霧霾已成為困擾城市人的新問題。從源頭上對工業廢氣以及建築揚塵,通過嚴格的生態凈化設備進行過濾和處理,達標後再排放,可改善空氣質量。
  ■生態綠化技術
  許多市民對上海世博會上加拿大館垂直綠化牆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城市的發展占用了綠化空間,生態技術可通過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增加綠量。
  為維護城市生態安全,2010年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會同市綠化市容局等部門開展了《上海市基本生態網絡規劃》的編製工作。規劃確定中心城以“環、楔、廊、園”為主體,中心城周邊地區以市域綠環、生態間隔帶為錨固,市域範圍以生態廊道、生態保育區為基底的“環形放射狀”的生態網絡空間體系。
  市域生態基底建設以長江口三島地區、環太湖水鄉為重點,保障區域水資源平衡、生物多樣性。如黃浦江上游青西、崇明三島等地區規劃建設10片生態保育區,嘉寶、嘉青、青松、金奉等地區建設9條生態走廊,構築郊野生態空間。同時鼓勵結合基本農田保護建設較大片林,規劃建設21個大型郊野公園,逐步鞏固區域生態基底空間。
  ■生態能源技術
  在影片《泰囧》中,使用一點“油霸”,可以神奇地將汽油由少變多,發揮更大的能量。但現實生活中的“石油危機”一直困擾著人類。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問世,解決了這一問題。通過電力發動汽車,使汽車逐步擺脫對汽油的依賴,既能節約不可再生資源,又能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,可謂一舉兩得。
  生態技術,在城市的水系凈化、廢棄物回收利用、氣體凈化、能源替代等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,同時在城市綠地的生物多樣性、林地的規模擴大、濕地的凈化及水網的貫通佈局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。將來,還會滲透到構築城市生態網絡的方方面面,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,真正實現生態宜居城市的美好願景。
  (資料提供:上海復旦規劃建築設計
  研究院www.fudandesign.com)  (原標題:探索生態技術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q66rqalf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